JYT.HUNAN.GOV.CN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援藏援疆 > 正文
想和你分享世界的温暖
www.hnedu.gov.cn 发布时间:2020-05-14 15:23 浏览数:78

——我援藏支教离太阳最近的第一堂课《我来自常德》


      812日晚到达隆子,休息了几天,缓解了强烈难受的高反。15日到学校转了转。学校很美,挺干净的。我即将上课的八年级教室位于学校第一栋教学楼:闻思楼。它是我们常德市19985月动工援建的,当时我们常德市正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10月竣工,竣工后,被誉为“隆子第一楼”。我挺自豪的。在班主任的陪同下,我到自己任教的班级走了走,并顺便问了学生:知道常德吗?摇头。满心的欢喜,瞬间有些失落:常德自1995年响应党中央号召援建隆子,藏族同胞因援藏而幸福美满,边境小城因常德而美丽洁净,还先后又修建了常德路、常德广场、县政府办公楼群、医院等,20多年了,学生居然不知道常德,而我们常德早已把隆子当做自己的一个县。

回来后,我就一直在思考:明天我要走进海拔最高的神圣课堂,站在世界屋脊上给可爱的藏族孩子们上课,这高原第一课如何上?不能按常规按部就班的来上,其一,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心中的疑惑会令他们的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其二,我得让这些孩子认识我,接纳我。其三,作为国家教育部选派的首批“援藏援疆万人计划”先行者,得让孩子们知道这些背景,老师为什么不远千里,舍弃家庭和内地优越的工作环境要来西藏援教;最后要让孩子们知道老师的故乡中国桃花源里的城市一一常德和老师工作的学校常德市桃源县第七中学。我要将“常德”二字深深地烙入这些藏族孩子们的脑海。让他们永远记住:老师,来自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湖南,来自美丽的湖南常德桃源县第七中学。

8点,窗外雪域阳光仍很灿烂,我给明天授课的班级八(2)班班主任格桑老师电话,询问教室多媒体设备是否可用,并请安排一名学生协助我。电话里,格桑老师很热情,一如窗外高原明媚的阳光,说:“没问题,欢迎老师来咱隆子中学,明天早自习我帮你弄好。”尽管他的普通话带有浓浓的雪域高原风味,听起来,有点困难,但我仍倍感亲切,悬着心落了地。

因为是第一节课9点开始,所以我8点就赶到学校。跨进校门,放眼四望,植被不多,规划整齐的房子,蓝白相间,沿着主校道左右两旁,错落有致的排列着;和着一尘不染的地面,一如这雪域高原的天空:净。

  晨曦下,一群孩子打扫完卫生后,坐在地面上,认真地朗读着藏语文。尽管我听不懂,但那宛若隆子河潺潺流动的声音,时而缓,时而急,时而轻,时而重,在我听来,仿佛是雪域高原最美的天籁。当然也有孩子用眼睛的余光向我瞟来,脸上露出天真无邪调皮的神色。晨光里,老师在旁边轻轻地走来走去,一切显得是那么的祥和静谧。

  隆子县中学,位于县城中心偏东一点,隆子河谷的冲击平原上。始建于1961年,已有57年的办学历史,是全县唯一一所农村寄宿制初级中学,也是隆子县的最高学府(目前隆子县现任县委书记(藏族)毕业于该校),其前身就是德乌拉寺公办小学(即对面是隆子镇中心小学)1983年评为西藏自治区合格初级中学,1985年搬到现址。学校占地面积80余亩,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58人,是全山南最大的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教职工103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高级教师4人,研究生学历3人。

隆子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位于山南市南部,喜马拉雅山北麓东段;北与朗县、加查县接壤,南与门隅、东与珞瑜、西与措美县相连,西南与错那县、偏北方与曲松县、西北与山南市乃东区、东北与米林县相邻。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1°53′~93°06′,北纬28°07′~28°52′。全县境域面积10566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8165平方公里。截止2010年,隆子县总人口35248人,居住有藏族、汉族、珞巴族等十几个民族,其中藏族占99%以上。

  隆子,意为须弥山顶(佛教用语),全称“玉杰隆子”,古称“涅”,唐代曾写聂。隆子县属喜玛拉雅山北麓的藏南谷地。由于受第三纪喜玛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地势连绵起伏,山岭河流纵横交错。地势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境内有海拔6000米的崇山峻岭,亦有倾斜而下至3000米的山川峡谷。最低点为扎日乡庄那村和三林乡斗玉村,海拔3000米。南部主要山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大“弧形”处,海拔一般都在5000米以上,冰碛可见,冰塔林立,终年积雪。

    可能是海拔4000多米的缘故,站在雪域高原上,太阳离我很近,尽管我戴着墨镜,仍觉得刺眼。四周远处的山,寸草不生,但薄薄的白云依偎在山脖子上,飘荡在山凹间,似哈达一样纯洁,显得是那么柔情和谐吉祥。我抬头望了望沐浴在阳光中的教学楼,此刻有些热闹。“闻思楼”,黑色的字体在洁白的墙体格外醒目。旁边的藏族老师告诉我:“这栋教学楼1998年峻工,由常德市援建,当年被誉为隆子第一楼。当年我们隆子人民特别感激,因为你们常德自己正遭受着百年一遇的洪灾。”他说的时候,一脸真诚。我笑了笑:“藏汉是一家。”

  我摘下墨镜,上二楼,楼道中遇到很多学生。他们一见我,微笑地叫道:老师好。上得二楼,我有些气喘,旁边一个小姑娘说:“老师,您慢点。”没想到这里的学生这么有礼貌。走进八(2)班教室,一位皮肤黝黑,头发卷曲的男子正在低头认真调试多媒体白板。听见走近的脚步,抬头:“郭老师,好了。”满脸的憨厚,眼睛充满笑意,很纯净。我这发现格桑老师很年轻。我插上u盘,试了试,没问题。回头对格桑老师说:“谢谢!”趁着还未上课,问:“格桑是什么意思?”“藏语里,格桑是美好幸福的意思。”我笑着说:“格桑老师,祝你永远格桑。”他一愣,随后一笑。

  上课铃响,值日生一声“起立”,学生们刷刷站起来,笔直笔直的,挺像窗外那几株直冲云霄的新疆胡杨树。“老师好!”声音整齐而洪亮。我笑着对他们说:“同学们好,请坐下。”待他们坐定,我环视了一下全班。眼光所到之处,学生都会下意识地坐正坐直,眼睛里饱含热切。我缓缓地说:“同学们一定很好奇,老师来自哪里?是不是?”孩子们都使劲地点头,那情形就像高原的风吹过一丛丛格桑花。“其实老师也很想了解大家。那节课的主要任务是我们相互认识,好不好?”“好!”欢呼雀跃。转身,我在黑板上板书:认识常德,相互认识。我写得很慢,也很工整。说实在的,我对自己的字,还挺自负的。

      “老师先不告诉大家来自哪里?这样,老师先播放一段视频,看完后再请大家猜一猜,好不好?”学生看起来,有些兴奋,眼睛睁得大大的。我点开U盘里在网上下载的《中国桃花源里的城市一一常德》宣传片。画面很美,解说词很动情。我望了望学生们,神情很专注,眼睛眨也不眨。我看得出来,孩子们的眼神充满着羡慕和向往。其实当看到画面上那些熟悉的地方,我又何尝不是向往:何人不起故园情?大约20分钟后,影片结束。我说:“老师的故乡美不美?”学生们都很兴奋,异口同声地说:“美!”再问:那谁来说说,老师来自哪里?这下可就鸦雀无声了,学生们你看看我,我望望你,面面相觑。我微笑着:“同学们再仔细回想一下。”过了半晌,才有几个胆大的学生怯怯地把手举起。我示意他们站起回答。“杭州!”“广东!”“山东!”我笑了笑,没有否定,“还有吗?”有一个学生转过身,对后面的人说:“我好像看到老师点击的标题中有常德二字。”“对对对,视频的左下角也好像是常德二字。”我注视着其中一人,“请你说一下。”他站起来,有些忸捏:“常德吧。”我扫了一其他人:是常德吗?“是的。”声音不大,且有些稀拉。我在黑板上重重写上:常德。再问:“有谁知道湖南?”这下热闹了,像一壶煮沸的开水:老师,老师,我知道,我知道。“湖南就是毛主席的故乡。”我很高兴:还是他老人家的知名度高。“对,老师就是来自湖南常德。”“有谁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不知道。”“那大家学过《桃花源记》这篇课文没?”“没学。”“没关系,以后有时间了,老师教大家。”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来自湖南常德市哪个学校?”“想!”声音有点大。我点开U盘文件“桃源电视台教育视窗:桃源七中一一蝶变.体艺双馨”。学生们看得很仔细。大约8分钟后,我问:“老师来自哪所学校?”开水又沸腾了。我指着一个眼睛亮亮的,睫毛长长的女生回答:桃源七中。哈哈,终于答对了。我对她竖了一个大拇指,说:“不错,你看得很认真。”我接着板书:桃源七中。“那同学们记住老师来自哪里啦?”“记住啦,湖南常德桃源七中!”“那老师把姓名告诉大家。”“老师,我们知道你的名字。”并用手指指墙上的课表,原来他们早就知道了。我低头看了看时间,快下课了。我说:“同学们,因时间关系,大家就不一一自我介绍了。这样吧,请按照老师提供的格式表:姓名,学号,民族,爱好。填好,明天由班长交给,好吗?”“好!”还没等我把纸发下去,就一个个忙起来,生怕老师不知道他的。

    下课铃响声,“老师辛苦了,老师再见。”这时,窗外阳光射进来,闪烁在张张红扑扑的脸上,“高原红”,特亮特明媚。我相信:北京和常德的阳光,通过这堂课,一定会在藏族孩子们心底闪烁,并温暖他们的人生。


分享到:
友情链接:
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